苏州妙笔描绘“写意江南”

北京,10月6日,新华社 10月6日,《新华社每日电讯》题为《苏州妙笔描绘写意江南的报道。

一座姑苏城,江南诗的一半。

江苏省苏州市作为中国江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自2021年2021年江南文化品牌三年行动计划苏州在江南文化话语体系中首位度和辐射力。

目前,江南文脉绵延,江南风味渗透城乡,江南生活充满魅力,一幅写意江南的新画面令人着迷。

苏州妙笔描绘“写意江南”

文脉传承保留江南味

粉墙黛瓦石板路,小桥流水靠近别人。走在姑苏区平江路,看河中乌篷船过,听巷子评弹声音,常常让人有穿越感,不知今夕何年。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苏州古城它是世界上罕见的城市,在原址上从未改变过,时间跨度超过2500年。与宋代苏州《平江图》相比,苏州古城整体框架、骨干水系、路桥名胜基本一致,保持了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

苏州古城是江南文化的根源。蓝图到底的保护理念为苏州保留了呈现江南水乡风格的物理空间,为文脉传承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然而,苏州人并没有停下来。数字双胞胎古城应用平台加快建设,更新了电子地图、正射图像、建筑白模型、倾斜摄影三维模型等四类数字底图,对古城全貌进行数据治理,实现古城保护更新、产业发展、文化旅游融合等要素资源上图展示。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全国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陈正宏最近忙得不可开交,由他主持编写的《苏州刻书史》进入冲刺阶段,预计将于2022年底出版发行。

古代苏州是中国雕刻行业的摇篮之一,在雕刻印刷史上有着辉煌的一页。陈正红认为,回顾江南,是苏州重新审视、欣赏和研究千年背景的窗口。

挖掘和研究江南文化的历史不止一部。三山岛旧石器时代遗址环境改善草鞋山遗址考古挖掘500平方米,《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实施方案》、《苏州运河史》、《苏州运河十景》等图书出版发行……苏州不断追溯和探索江南为何的源头。

良玉虽集京师,工巧第一吴郡巧夺天工苏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诠释了江南的味道。

在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一幅苏绣鱼戏水图与现实中的流水和锦鲤交织在一起,美不胜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平指导姚兰、姚卓等新一代绣娘特别绣制。

苏州作为苏绣的主要发源地,近年来深化了苏绣整个产业链的协调发展,推动苏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进入现代生活。姚建平说:用针代替笔,用线代替墨水,用针勾勒出江南的美丽,传达苏州的祝福,展示姑苏绣娘风采。

多元交融延续江南韵

灯光渐暗,苏州交响乐团的乐手们屏住呼吸,指挥陈燮阳舞动双臂,激动人心的音乐在剧场的每个角落激荡。

8月30日,第四届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别出心裁地选择交响乐音乐会是一场开幕式。苏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陈谢阳表示,伟大的民族风格是一个音乐节目,旨在推广中国作品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推广中国交响乐作品,传播江南文化特色。用西方乐器展示中国音乐,展现江南文化的博大魅力。

一首歌出云霄,一梦入江南。苏州致力于探索江南文化的多元化融合和创新。

8月15日晚,昆山当代昆剧院梁辰鱼剧场座无虚席,潮剧《李商隐·断义》、祁剧昭君出塞,吕剧《钗头凤·三部折子剧《沈园重逢》轮流出现。苏州潮汕商会常务副会长周德林说:这座城市的包容氛围带给人们的善良和美好,是在苏州听到潮汕家乡戏,重温家乡情怀的地方口音。

2022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大表演期间的一幕。到目前为止,盛大仪式已经举行了四届,推动了全国348个剧种和木偶剧皮影戏两种戏剧形式实现大团圆,打造中国戏曲百老汇

9月10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拉开第二届苏州湾歌剧舞剧节日结束。本届歌剧舞剧节散发出中西合璧的独特魅力,大型原创芭蕾舞剧《敦煌》以芭蕾敦煌文化艺术复活千年。观众张子欣说,他期待着不同文化元素的碰撞和融合,激发不同的精彩。

苏州不仅是传统的巅峰,也是潮流的前沿。

华灯初上,拙政园、虎丘、耦园深处,光影渐起;十全街网上名人店铺人流涌动,时尚达人自拍的闪光灯层出不穷;文艺青年躲在江南小剧场里,看一部戏,听一段话昆曲,品尝世界;夜深了,潮人流连在五颜六色的酒吧里,拒绝散去,为静卧的古城增添了乐趣。

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张亮总经理表示,滋养世代苏州人的江南文化在多元化融合中展现出新的魅力,使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近年来,喜马拉雅城市文化长三角地区总部、阿里娱乐苏州中心·周庄数字梦工厂、腾讯(苏州)数字产业基地、网易苏州数字文化创新中心等数字文化项目落地苏州,2021年苏州数字与互联网文化产业单位营业收入达到806.47亿元,占文化企业总收入的24.6%,文化创意、动画电子竞技、沉浸式文化消费等新业态、新产业蓬勃发展。

苏式生活尽显江南魂

城市的本质是塑造一种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的生活方式。苏州江南文化逐渐外化为柴米油盐,成为城市的烟花。

清晨,水蒸气中的一碗头汤面,是许多苏州人的心。一碗好面条不仅填饱饱肚子,还能代表江南生活的象征。老苏州周阿坤说。中午,从传统农贸市场到文艺打卡地的双塔市场,穿过古朴幽静的叶家弄,跃然前。除了满足市民的日常购买,还有小吃摊、小酒馆、花店等。一口咖啡,一曲国粹。小资韩丽说,近距离观察每一杯特调的制作过程,这种有序的忙碌就像一场精彩的表演。

京杭大运河湖庄关大码头蚕里街区保留了民国时期的建筑魅力,新建筑独特。大型蚕种场原址成立于1926年,改造成蚕种展示中心,展示了当地辉煌的蚕生产历史和丝绸文明。

码头是江南文化不可替代的风景。大运河江河湖海背后,承载着江南水墨的灵动与洒脱,成为城市魅力的积累与弘扬之地。

苏式生活的魅力绽放,当然得到了千年文脉的渗透,也关系到后天的引导和培育。

《柳毅传书·《红楼梦》《龙女牧羊》·白蛇传《葬花》·合钵》……近日,在苏州高新区枫桥街西津桥社区连心桥戏曲艺术团表演中,11位表演者以优雅的嗓音赢得了观众的掌声。枫桥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演员都是退休居民。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排练和表演,希望通过人们喜爱和听到的方式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街道还发挥了文化的主导作用。纪委组织了香廉中国插花、廉洁中秋等群众性廉洁文化活动

姑苏区32号街坊建于20世纪初,最近焕然一新。苏州市陶氏宅园(桃园)、市控保建筑曹沧洲祠等文化保护单位进行了新的修缮。住在这里多年的华佳老人荣幼竹说:改造不仅保留了历史记忆和文化沉淀,也延续了‘仰望江南’的文化精神。

苏州大力推动江南文化与人民生活的准确联系。江南首批小剧场33家,公益小剧场59家,江南小书场60家,转角遇戏艺术潮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博物馆、美术馆151家,公共图书馆858家,全市2021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全覆盖。

江南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金洁说:君到姑苏见,这里最江南。苏州有信心,有信心,有能力,促进江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创新发展。

今天的文章就分享到这里,如果你也网赚副业项目感兴趣,可以添加 维信:beng6655  备注:副业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52632353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xue2.com/539.html